“實行垃圾分類,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,關系節約使用資源,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。”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垃圾分類工作的指示充分說明,垃圾分類已經上升到國家環境保護戰略層面,垃圾分類已經是勢在必行。
2019年7月1日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正式在上海市得以實行,這則條例標志著我國在推行了20多年的垃圾分類后,終于真正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。隨后杭州、北京等城市緊隨其后落實垃圾分類工作。
但是,我國垃圾分類的知識還未普及也尚未形成習慣,在“你是什么垃圾”的靈魂拷問下,各種“代扔垃圾”、“智能分類”的創意開始不斷出現。目前,我國多個城市都在借助物聯網和傳感器技術,大力推行“互聯網+垃圾分類”新方式,推廣城市垃圾減量分類智能化管理模式。
例如,近年來,澳門特區市政署開始采用物聯網和傳感器技術,在澳門全區多個封閉式垃圾房引入垃圾量監測系統,用于掌握各個垃圾房的.新狀況。
據了解,通過采用物聯網技術,管理人員不用再依靠傳統的管理模式,定時派員至各區視察,才能得知垃圾房的.新狀態,解決了過去不僅處理時間較長,亦難以掌握同一時間點上各區垃圾房整體情況的問題。
此外,憑借全天候不間斷運作的傳感器持續收集垃圾數據,通過相關數據的分析,管理人員可掌握澳門各區不同季節、不同時段及特別日子的垃圾情況,針對高峰時段提早部署,調整收集時間和路線。而垃圾量監測系統具備房內溫度變化偵測功能,通過溫度變化提示,得知垃圾房是否存在異常情況,讓管理人員及時作出跟進。
當前,垃圾回收現已成為智慧城市的一環,成為業界多數人士的共識。業內人士指出,從國家的規劃可以看出,智能化處理系統是垃圾分類的發展方向。智能化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傳感器等創新技術,將成為企業深度參與垃圾分類產業鏈的“法寶”。
面對繁瑣的垃圾分類,一些企業開始探索和研發如何實現垃圾智能分類產品。如基于傳感器的垃圾分類技術,某企業發明了一種帶有智能監控裝置的多功能垃圾箱,其采用紅外檢測器對垃圾進行檢測,再將檢測的數據傳遞到控制單元,控制單元再控制分類裝置進行垃圾分類。
為了解決垃圾分類檢測精度不高和無法細分的問題,某企業發明了一種垃圾分揀識別裝置,該裝置包括光學傳感器、聲音傳感器、金屬傳感器、濕度傳感器和重量傳感器五個傳感器,由五類傳感器的檢測參數共同判斷垃圾種類,從而提高了識別垃圾的精度。
隨著垃圾分類在全國的落地推行,更多的垃圾智能分類裝置將被應用于垃圾分類中。但是,目前我國垃圾分類技術還存在不足。首先,人工智能成本較高,改造升級現有的設備使之具備數字化、聯網化的功能,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,暫時無法廣泛應用于以家庭為單位的垃圾分類中。
其次,垃圾分類不夠細分。垃圾通常簡單分為“可回收垃圾”“不可回收垃圾”和“有害垃圾”,而實際生活中垃圾的細分程度要求更高。如上海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還將垃圾細分為干垃圾和濕垃圾等。
因此,相關企業和研發主體應針對垃圾分類的市場需求、技術不足等領域加強研發,并注重技術落地應用。只有提升垃圾智能分類技術的智能化水平,垃圾分類才會更加簡單、快捷,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。